太平煤矿 孙思艳
最近我读了一篇报告文学《守望天山》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的确是一篇震撼心灵,令人沉思的好文章。想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故事很简单:一个退役多年的基建工程兵,为报答为报答他的班长在危难之际的舍生忘死的救命之恩,在众人的疑惑与不解中毅然放弃原本令人羡慕的县城工作,携妻带刚出生不久的幼子重返天山为其班长和168名战友烈士孤独的守墓24年的感人故事,可贵的是这个老兵对自己所做的牺牲没有一丝悔意,而且他们一家还将继续执着的守候下去,直至永远。令人钦佩的不止这些,而今他有把他的长子送往部队,几经周折来到他当年所在的天山公路独库路段,继续完成他当年未完成的筑路使命,报效国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他们一家人一守就是24年而且还要继续守下去,他为什么要这样?在天山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又是怎么熬过来的,带着种种疑问,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长长的报告文学。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退役老兵的名字叫陈俊贵,在30多年前,部队在修筑天山公路时,遇到了大雪封山,官兵被围困在雪山上,弹尽粮绝,上级派陈俊贵等四名战士去40公里外送信救援,四名战士带了20个馒头,在冰天雪地里爬行了叁天叁夜,生命遭到极大威胁。班长郑林书将最后一个馒头让给了陈俊贵,陈俊贵因此活了下来,最后用了七天的时间把救援信送了出去,而班长郑林书和副班长罗强英勇牺牲,陈俊贵腿部冻残,颁发残疾证属叁级,荣立叁等功,另一名战士陈卫星脚趾头被冻掉,颁发残疾证属叁级,荣立叁等功。陈俊贵复员后,十分想念班长,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最终抛弃了县城的工作,带着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重返天山,为班长和168名烈士守墓。在记者采访陈俊贵的昔日战友陈卫星时,他是这样纠正陈俊贵的,当时陈俊贵存活下来并不是全因为吃到最后一个馒头,在当时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下,一个馒头的作用没那么神奇,他只是对班长的决定而感激,对自己当时的不管不顾的独吞那个馒头而愧疚,在当时饥寒交迫的危急时刻,一个馒头意味着什么,只有当时的他们才能深深体会,而身为班长副班长的他们是刚入党不久的新党员,而陈卫星比陈俊贵加入队伍早,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叁人最后决定把仅有的一个馒头留给陈俊贵,没等陈俊贵多想,班长郑树林就命令陈俊贵吃掉。可见昔日战友的情操与境界是多么的高尚。致使这一幕牢记陈俊贵的头脑终生难忘,才有了他复员后毅然决绝的放弃令人羡慕的生活重返天山。也正因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朴素道理才使陈俊贵一家意志坚定的守候在天山24年,这24年他们吃尽了生活的苦而不后悔,由于经济的困难交通的闭塞,他们靠吃天山的雪水,靠挖天山的野菜为生,住的是自己开挖的地窖子,这一住就是九年,后来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才使他们迁移近郊解决了户口及孩子的入学问题。这样的生活陈俊贵一家已经很满足了,用陈俊贵的话说,他的战友无私奉献,为国捐躯,而他还能活着不是很幸福吗?
现在想来蜿蜒而平坦的天山公路是筑路老兵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奇迹,修筑天山公路纵然条件异常艰苦,冻死饿死是常事,由于天山海拔高,气压低士兵们蒸馒头都蒸不熟,无奈用火烤着吃,即使这样也挡不住老兵们前进的脚步,所以才有陈俊贵义无反顾的送儿子当兵,后又几经周折把儿子送往他当年所在的天山路独库路段的基建工程处去完成他当年未完成的使命。
面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情感泛滥的时代,谁又能渭水舍弃呢,更何况宝贵的生命呢,虽然我们不一定做出陈俊贵那样的惊人抉择,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知恩图报,学习老兵们的无私奉献,学习班长的舍生救死,这应是一种大爱的力量,这种力量应继续传承下去,越传越远,直至抵达每个人的心灵。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