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党课开讲了》第2课中,主持人撒贝宁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我们为什么要学党史,学党史应该学什么。学党史是追根溯源,学党史是在源头寻找最鲜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供应链。
在观看《伟大建党精神》党课的一个多小时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时而双眼饱含热泪,时而热血向上奔涌,时而双拳紧握有力,在黄一兵副院长的宣讲中,我似乎看到了中国革命的二十八年历程中,一个个“无私的爱国者、无畏的革命者、无悔的牺牲者”的身影,每个背影都写着“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一刻,多么的光荣,这个名字,我和他们一样,都有!那一刻,我又是多么的遗憾,今日强盛的中国,他们无缘得见,那一刻,我心里暗暗发誓,不负这“党员”的称呼,沿着前辈的希冀,践行初心,不负所托。
党史故事怎么这么感人!从余祖胜的故事开始,我就是饱含着热泪听党史故事。后来,我了解到,余祖胜是《红岩》小说中余新江的原型,1927年12月出生湖北汉阳,1949年11月27日牺牲于渣滓洞监狱,而72个小时后,他所在的城市解放了,光明重新照耀了这座城市,他却看不到那驱散黑暗的光芒了。包括后来讲到的刘志海的故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把一枚银元作为党费,紧握在手里......一个个的故事,在宣讲者充满温度的声音中,像徐徐打开的历史画卷,裹挟着一百年前的风和雨,穿过一百年来的沧桑岁月,依然带有感人的力量,而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仅活在党史里,也将活在每个党员甚至每个国人的心中。
党史的厚度凝练成党员的温度。伟大的建党精神,是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高度强调和精辟概括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精髓所在。这个精神的一头,写着党员的承诺,这个精神的另外一头连着人民的需要。建党之初,人民最需要的是“家园”,共产党员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黄一兵讲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地板是红颜色的,而这个红色,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叫“红军红”,采自四川雅安,长征时,是红军烈士的血,染红了雅安的山和石。据不完全统计,长征途中每300米就有一个战士倒下,多数无名战士,我们无从知道他们的名字。直至今日,这样的故事依然在延续,很多的党员耕耘在各行各业的一线,付出了青春,付出了生命。党史是连续的,是因为党员的使命在延续,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从第一份入党誓词开始,到现在的入党誓词,虽然内容有所变化,但一句“永不叛党”始终没变,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变。
不忘初心,更不能忘了出发。在现场参与交流的年轻人,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有党史知识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有在社科院培育种子的博士生,也有在奥运会上夺得首金的运动健儿,看着他们,看着视频里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我心里升腾起强大的信心,有这样的年轻人,有这样的接续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还远吗?作为一名80后,我既由衷地敬佩,也暗暗给自己鼓劲“不要松懈,得持之以恒的加油”。虽然我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我深知,每一个螺丝钉都是庞大机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坚守岗位,做那颗永远不会掉队的螺丝钉,永葆初心,更要永葆始终前行的信念,在叩问初心的同时,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伟大的建党精神是我们的精神原点,是根、是魂,是永远的力量源泉。我自豪,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骄傲,我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们。我们将始终传承伟大的建党精神,矢志不渝,历久弥新,用行动践行入党承诺,更用行动向党史故事里的先烈们证明:今日之中国,如你们所愿!
█金桥煤矿 刘慧慧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