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的暖气太热了,阳台上的门都开着,孩子穿秋衣秋裤跑来跑去”“我家的暖气不是很热,刚刚好……”每到冬天送暖的时候,大家总会聊起取暖的事情,这不禁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我是一名70后,童年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感觉小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透骨奇寒,回到家就围着“憋了气”(俗称憋了气,又名炭炉子、土炉子,冬季取暖、烧火做饭样样精通,比蜂窝煤炉子安全)一边跺着脚,一边在炉子旁搓着双手,一边口里嘟囔着冻死了冻死了。说起“憋了气”,自然也离不开煤铲子,火钩子,盖板,这些东西是它的自然标配。记忆中,煤铲子、火钩子充斥了整个冬季的温暖。
那个时候家里有两个炉子,一个是父亲自己用砖头砌成的,在院中自盖的灶房里,对着炉子的地方开了一扇窗,专门散烟用的,适用于春夏秋叁季。另一个在正屋门的一侧,放置在即安全又不碍事的地方,这个炉子是冬天专用,一则做饭烧水,一则用来取暖,极为便利,因为烟囱往外输出,也保障了我们全家人的安全。炉子只要点着,不做饭的时候就放上水壶,水开时咕噜咕噜地响着,欢快地冒着泡泡,燃到最旺时,炉子全身和烟囱下半截都会烧得通红,发出轰轰地响声,似乎在与室外怒吼的风声雪声做着激烈的对抗,于是,屋中的温暖好像是能看到也能听到似的,屋内热腾腾,屋外冷冰冰。
一到冬季,每家每户都会点上炉子,有的是蜂窝煤炉子,稍便宜些,但安全系数低。有的是这种“憋了气”,烧煤费用稍高些,但安全实惠。整个冬季全家人饮用的热水,飘香的饭菜,取暖,都来自这个炉子的贡献。父亲会用粗铁丝在炉子周围缠绕一圈,做几个造型,母亲在炉子上为我们烤馒头,在炉膛内烤土豆、红薯之类的零食,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极其幸福。现在想起来都会流口水,因为烤熟的馒头,表面金黄,还鼓着一个大泡,咬上一口酥脆非常,现在已经吃不到了。烤熟后的红薯掰开的时候,露出金灿灿的瓤,冒着热气,吃起来软糯香甜,别提有多好吃了。晚上睡觉前,母亲总会把洗过的衣服鞋袜搭在炉子旁边其他的晾绳上,父亲则提前把大块煤用铁锨敲碎,用碎煤或煤渣把火压住。这种活看似简单实则有一定的技巧,压得太多或太少炉子都有可能会灭,如果火炉灭了,第二天早上母亲还得重新点燃火炉,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火炉灭了,屋里的温度也渐渐凉去,天亮的那一阵,你有可能不想出被窝,压得好了就不同了,早起的妈妈轻轻把炉膛一捅,再加些煤块,火炉就呼呼燃起来了……一晚上被窝里,说不尽的暖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城市还是在当下的新农村,现如今,舒适、节能、环保、健康的采暖需求,已成为我们的“暖标准”。土制、砖制的火炉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再也不用担心炉子会不会灭了,取暖方式的进步,也见证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如今的我们,蓝天与温暖已兼之可得,在身心俱暖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份“稳稳的幸福”,幸福感飙升,而这幸福感都源自我们国家的富裕强盛!
■物资公司 薛小冬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