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曾说过,“人才是推动公司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高于资本。”然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正是有了伯乐的赏识,才能得以纵横驰骋。
员工成长与公司发展之间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一场“不顾一切”的双向奔赴:公司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沃土,助力其奋勇向前,最终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而员工融入公司后,需要充分激发自我潜力,以极高的忠诚度、执行力和成长力,与公司同频共振,共谋未来。
一来一回两封信
引出公司员工关系深层思考
董事长推荐的这篇文章《读信知困局》,一来一回两封信,从离职核心员工和公司负责人两个角度,细致阐述了核心员工和董事长的真实诉求和心路历程。核心员工的离职,注定将在短期内给公司的运转带来一定影响,而员工自身的转型,也必将面临诸多未知因素。员工为什么还是要坚决地“说再见”,到底是什么让他去意已决?为什么董事长没有再做挽留,公司与员工之间应如何持续保持携手向前的姿态呢?
在核心员工写给董事长的信中,他首先讲述了自己在公司里的发展前景,“是公司最年轻的中层管理者和高管团队的储备人才”。同时他用了更多篇幅去讲自己选择离开的理由:“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在他的视野里看不到未来”“总想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在这叁个理由中,这名员工的逻辑是这样的:他想回乡进行创业,他觉得自己的能力、资源和眼界已经通过平台的历练,足以支撑进行一次人生的“弯道超车”。对于给公司的离职理由,他力陈了他看到的所谓“公司之疾”,表达了他对公司丧失了发展的信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方曾经为之奋斗过的热土,已不再适合自己的发展”。
董事长在给这位核心员工的回信中,首先对自身的管理进行了反思,他联想到了那些“曾经一起打拼、在风雨中陪伴公司共同成长却又不得不离开的员工”,真情陈述了公司在疫情下艰难前行的现状与逆势前行的具体举措,他用“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来比喻公司与员工之间的“鱼水关系”,也坦言了例如现金流情况、科技投入等信息的不对称、未公开。“正是有了员工在不同岗位上的默默奋斗,才能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点点发展壮大”,他在回信的最后,重申了人才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读完这两封信,给我的触动极大。今年6月底,我刚刚入职济宁能源。在来集团公司之前,我在原单位工作了近15个年头,从驻站记者做到报社中层正职。我的离开,也一度给原单位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和困扰。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现实中事业与家庭之间的长期矛盾,二是机缘巧合下与济宁能源的一场双向奔赴。可以说,读完这封员工的辞职信后,有共鸣也有自我的反思;再读完回信后,则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奋斗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苍产蝉辫;跳出来这两封信再看,值得深刻思考的是,作为公司一员,我们应该如何与公司并肩作战,携手奔向更长远的未来。对个人而言,公司是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这个舞台越宽广,环境越宽松,个人的价值体现就越充分;对公司而言,公司的发展源于每个员工的劳动和创造,员工的创新与实干越能与公司发展相匹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主人翁意识越强,公司的发展根基就越牢固。
爬坡过坎的时候
离不开团队的群策群力
当你行路时感到异常痛苦时,那说明你一定是在向上攀登。是的,公司在攀登过程中,注定要经历一个个跨越难关的时刻,而这个过程要想顺利跨越,坚持不懈地创新求变是关键所在。爬坡过坎的时候,离不开团队的群策群力,这就需要大家心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有的人意志不坚强,工作的时候,遇到困难便知难而退,最后一事无成;而有的人意志非常坚强,碰到困难就迎难而上,勇于挑战自我,最后成为大器。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意志坚强的人。这就像拔河比赛中一样,看似团队在发力,但是每一个人的作用都至关重要,也许失败就源自一个人的气馁和泄劲。
作为公司的一员,首先要多换位思考,多从大局着眼,多从公司发展的需求出发,工作要多一点主动、多一点担当、多一点奉献。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不断与公司发展的需求相匹配,锚定目标,以实干实绩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去看待工作,释放负能量。员工要多一些感恩之心,没有平台,或许你什么也不是,你之所以优秀,除了你的自身努力外,来自平台的默默支撑,其实是赋予了强大的能量,这些往往是很多员工轻易忽略到的因素。就像一名设计师觉得公司挣钱都是源自自己优秀的设计,但是他却忽略了品牌和团队支撑所带来的价值,当他被抛向市场后,并不一定能有更高的认可度。
“所谓合适,就要为合适的岗位选择合适的人,一定不能放错位置。错位之后,代价太大。”马云说过,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最好是人尽其才,是不是人才,关键看把他放在哪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的体制机制。这就要求公司要当好“伯乐”,做大引才的“容器”、增强聚才的“磁场”、提高育才的“效应”,在公司内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使各类人才各尽所能、人尽其用,以达到“万马奔腾”之势。
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公司与员工之间最好的状态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上下级的沟通交流,在思想和信息上互通有无,让信息更对称,让内心更坦荡,让付出更无悔。说到思想的深处,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或许理想和追求有大有小,但是当情怀被释放后,无限的张力超乎想象。例如南方周末记者翁洹徒步走向汶川地震的灾区深处,采访回大量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退伍军人刘清伟守护海岛32年,多次与挖盗分子殊死搏斗;“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点亮了一批又一批大山女孩的人生梦想……
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应该是公司与员工之间最好的状态。一个公司的责任、压力和事无巨细,往往只有董事长和管理层才能深刻感知到那种内心的波澜壮阔,员工或许能了解的只是其中一二。这或许是因为大家岗位不同、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是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让公司发展得更好、更持续、更辉煌。所以,我们要主动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具有大局意识地完成协作,凡事从公司的利益出发,守规矩、守底线、守安全、多创新、多协作、多奉献、多感恩,公司的未来就一定会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而一名员工,只有置身拼搏创业的环境,才能蓬勃向上。当前,济宁能源正朝向“千亿级集团”不断奋进,对于公司自身来说,完成这次跃升必定要一路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离不开1.4万名济宁能源人的同心协力。这需要员工与公司同样要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永不放弃。
正如“中国百米飞人”苏炳添所说的那样:“我跑进9秒83的路充满了曲折和困难。我的身高只有1米72,100米要比博尔特多跑7步。我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站到和别人同一起跑线。”
文丨马辉&苍产蝉辫;(党群工作部)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