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制作天美果冻麻花

站内搜索

媒体焦点

媒体焦点

物产天下  联通世界

“硅肺病在这里已经绝迹了”

2010-02-22 责任编辑:王谦

山东济宁矿业集团落陵煤矿是济宁市最早的地方煤矿,该矿建于1970年,1973年正式投产,年核定生产能力21万吨。记者在该矿采访,正逢落陵煤矿党委书记范继鹏忙着筹备第二天的“康乐杯”安全知识竞赛,这种形式的安全竞赛已经举办了18年。

党委书记范继鹏就是该矿的一名老煤矿工人,范继鹏于1973年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矿区工作,当时被分配到掘进一工区工作,提及当时的工作条件,范继鹏滔滔不绝给记者讲了起来。

197311月,范继鹏来到落陵煤矿,没有职工宿舍就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内,当时的工区办公室也是一间临时的工棚,早晨上班在工棚内点名,没有安全班组活动,平时就是班长在上班前说说注意安全,没有一名煤矿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是临时从附近的矿区借用的,这种生活环境整整干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才搬进砖混结构的平房内,四个人一间屋,但是冬季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一个月仅仅6元的生活费,有的工友不舍得吃,还要带回家给孩子老人吃!”范继鹏说。

一顶安全帽、一双胶鞋、一副手套、一身工作服、一条毛巾,这是当时煤矿工人的全部装备,当时范继鹏参加了副井的建设,没有设备,全是人工搅拌水泥,人在井下作业,石子就在上面落下,掘进工作全是人力推运煤车,用肩扛,由于条件有限,当时主副井贯通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如果是现在的基建条件,3个月就可以完成。由于没有防尘口罩等必备的安全防护装备,加上掘进都是“干打眼”(不加水),在1970年至198010年间,与范继鹏一同工作的工友有10余名患上硅肺病。后来公司开始实行湿法打眼,加上防护设施齐全,近十年来无一例硅肺病发生,硅肺病在这里基本上已经绝迹了。

1976年落陵煤矿正式投产,当时的生产设备十分简陋。支护就是简单的木支护,一般是从东北运来的红木,有时运输不及时就改用当地的杨柳木,没有职工培训、没有安全教育、加上安全管理不到位,这种简单的条件,使煤矿的工伤事故不断。“我们当时说的工伤是骨折才算,自该矿投产至今发生28人的死亡事故,基本上在上世纪70年代,工伤事故更是家常便饭,累计达100余起。平时的小伤根本就不统计了。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干一名好技术工人。”范继鹏说。

范继鹏告诉记者,他本人就曾经经历过两次安全事故,范继鹏边说边给记者展示他的伤疤。由于他没有经过安全培训,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直接上岗工作,安全操作规程也没有,什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开始,范继鹏第一次在简陋的平房内接收了职工安全培训,各区队开始有了自己的技术员。

1975年,范继鹏来到运搬工区工作,当时的大巷轨道是用木质枕木建设,很不牢固,时间一长运煤车经常脱轨,有时一个夜班都不能出煤,严重影响了生产,曾经发生过脱轨运煤车挤死人的安全事故。1987年开始,煤矿在国家的号召下开始实行标准化矿井建设,木质枕木全部换成水泥道板,轨道钢材的规格要求高了,连接的扣件全是标准的,运输效率一下子提升了很多。

范继鹏目前已经是落陵煤矿的党委书记,但是每月他都有下井的指标,落陵煤矿是一个薄煤层采区,他们发明的薄煤层综采支架大大提高了开采的效率,安全系数大大提升,范继鹏同时兼任煤矿工会主席,一年一度的安全竞赛活动使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愈发显现活力。

目前济宁矿业集团现有六对生产矿井,新建煤矿全部是现代化的矿井,王传钧是济宁矿业集团下属运河煤矿掘进一区矿工,2006年开始下井工作。他告诉记者,目前井下的工作环境大为改善,迎头支护全是锚网支护,打眼放炮后,可直接使用耙装机将工程煤扒到皮带上,通过皮带输送至煤仓,没有皮带的地方,则改用矿车提升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减轻了一线矿工的劳动强度。矿工的班组餐品种多,有牛奶、营养快线和时令水果,今年年初,煤矿还购买防爆型沸水煲(热饮机),安设在采掘迎头,让井下一线矿工也能在劳作之余喝上一杯热乎乎的纯净水。

咨询留言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