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陵精神”故事汇(4)
投资花了几百万,打了废井一对半
1970
年6月,是落陵煤矿建井奋战的初期。由于技术落后,资金匮乏,“落陵洼”的建设者们啃窝头、住草棚。夏天舍不得买蚊帐,被蚊子咬的伤口发炎溃烂,冬天冷得手脚都是冻疮。他们用镐头、铁锨、独轮车、柳条筐等土办法,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由于当时的物资匮乏,好多工人常常是饿着肚子干活。时任技术员的刘大祥有一次见到一名工人在干活的间隙,从随身的包袱里拿出一小块煎饼来吃。刘大祥问他吃饭怎么不按顿吃?别的工人也取笑他婆婆嘴,一会儿吃一点。他急得差点落泪:“要是可着俺吃,俺一顿能吃10个煎饼,俺这样饿了就吃点,一天下来五六个煎饼就够了。”
刘大祥问:“发给你的粮票呢?”他说:“俺娘80多了,俺还有4个孩子,要是俺把粮票都吃了,他们就得挨饿,俺省着点,他们就能吃饱。”心善的刘大祥给他打了个“赌”,买了6个玉米面窝头,赌他吃不了,结果他毫无悬念的“赢”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肩挑手扛,用最笨的办法对付着那叁个爱出水、渗流沙的不听话井筒。他们用大豆、海带吸水法,抽水机抽水法,甚至是围模注浆法都没能有效解决地下水。直到1972年冬季,第叁个井筒因为流沙和地下水而宣布报废,整个落陵洼陷入了一片哀伤,两年多的努力付之东流。当时的一句嘲讽话深深刺伤了落陵人的心:投资花了几百万,打了废井一对半。
上级主管部门来落陵调研,得出一个结论:这里地质条件复杂,不适宜建井,要立即下马,建矿人员回原单位。落陵人急坏了,纷纷反对这一结论。心里最难受的应属当时的指挥刘庆奎。
一天傍晚,刘庆奎心情沉重的从报废的3个井筒前走过,遇到了同样心情沉重的刘大祥。两个心情沉重人的一夜谈话改变了落陵的命运。刘大祥说:“我曾经见过冻结法打井,或许适合落陵”。刘庆奎说:“我想办法争取上级的支持,哪怕签订军令状。你负责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借用”。
第二天,刘庆奎就踏上了寻求上级支持之路。没过多久,刘庆奎就胜利获取了市革委会的批准。落陵人长舒了一口气,他们借来了工程师、技术员,借来了冷冻机和无缝钢管。隆隆的钻机声和震天动地的劳动号子又在落陵大洼里响起了。
2年多后的1975年3月,落陵人凭着坚忍不拔的顽强,推出了第一车优质煤,落陵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