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陵精神”故事汇(7)
一个木刹一顿饭,一根支柱一吨炭
时间追溯到1981年春天,当时的落陵煤矿正在开掘-125大巷。一天下午,时任矿长刘大祥从市煤炭局开完会回来,简单在食堂吃了两个馒头就来到井下,因为此时刘大祥正关心着井下的“水患”。
刚走到-125大巷,一个职工对他说:“刘矿长,迎头的污水越来越厉害了,活儿都没法干了。”听到这里,刘大祥的心一紧,旋即加快了脚步。来到迎头,他看到积水已经没过工人的膝盖。可由于当时“家”里穷,根本买不起大功率的抽水泵。
就在刘大祥一愣神儿的功夫,听到背后有人对他说:“愣什么呢?快过来跟我去清渣。”他听出这是工区区长的声音,很显然区长把他当成了一名迟到的工人。刘大祥二话没说,拿起铁锹就去水里往外捞石渣。一阵忙活后,区长又对他说:“你去帮老王打炮眼。”
刘大祥抡起炮锤刚要打炮眼,一边的老王愣住了,问:“刘矿长,怎么是你?”区长听到老王的疑问,才反应过来,忙走过去,不好意思地说:“刘矿长,你咋不说一声,我还以为你是取工具的工人呢。”刘大祥笑着说:“是我咋了?我就不能干这活儿?”“你是咱的当家人,得处理大事,这活儿还是我们干。”区长争辩说。
这时,一名技术员走过来说:“刘矿长,巷道里积水太多了,你去看看吧。”刘大祥跟着技术员往外走,走到一处地势低、积水深的地方,刘大祥灵机一动,说:“如果在这里挖个大水仓,积水不就引过来了?”技术员一听,顿时眼前一亮,对呀,这样不仅解决了积水,还省下了买大水泵的钱。说干就干,第二天,掘进工区抽调10几名精干工人开始了打水仓“突击战”,且仅用了48小时就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当时的落陵人形成了一个共识,由于家底子薄,必须千方百计的省钱。地面数千米的排水沟是职工义务劳动砌成的;喷锚时需要大量水泥,在刘大祥的带头下,大家自发的去当装卸工……
此时,矿领导适时提出了:“一个木刹一顿饭,一根支柱一吨炭”的口号,全矿职工积极响应,勤俭节约的实际行动蔚然成风。井下采面、井上煤厂多了一把把小扫帚,用于清扫掉落的煤渣;废旧钢丝绳截短当作锚喷灌浆时的锚杆使用;一块木刹要重复使用很多次……甚至有个职工因节约闹了一出被大家一直传颂的笑话。这位普通的采煤工因为对电力的不了解,在迎头暂时不需要用电的情况下,这位职工立刻向站在巷道里的一名电工高喊:“快,快窝住(折弯)电缆。”电工问:“为什么?”他说:“省电啊。”电工差点笑背过气去。于是,“窝电缆”的“佳话”一直被传为笑谈。
正是落陵人这种勤俭节约的美德,吸引了许多关心落陵的人。省、市主管部门的领导来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来了,省级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前来宣传报道。这种“落陵现象”一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