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个地方小矿——落陵煤矿发展成为现拥有七个现代化矿井和下设多个非煤公司的大集团公司,职工的家从乡村搬进市区美丽的花园小区,职工从步行上下班到开自家小轿车上下班,这些天壤之别的变化,不是一个传奇,而是老落陵矿的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抓机遇,谋战略所带来的,来自于父辈们吃苦耐劳,团结拼搏,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开拓实干换来的。
落陵矿是1970年初建矿,创业者们住的是自搭的帐篷,吃的是煎饼咸菜,喝的是白开水,冬天忍受着天寒地冻,夏天还要忍受着蚊虫叮咬,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距离矿叁、四十里路,甚至更远的职工上下班大都是步行。我的父亲便是1970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落陵矿的。一开始也是步行上下班,过了几年才买了辆自行车,特别是到了农忙季节,由于家里我们姐弟年幼劳动力少,父亲为了回家干农活,更是都每天披星戴月地在家和矿两头跑,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宽的柏油路,也没有路灯整夜的亮着,夜里也只能是靠着月亮和星星摸索着赶路。记得有一次父亲骑着自行车回家,由于天黑看不清路撞上了一辆马车,被重重地摔了一跤。想想我们现在上下班都是矿班车接送,真是幸福呀!
为了职工的安全,为了解决职工上下班艰难地从家和矿来回奔波,矿领导记在心上,急在心里,到了1989年把离家远的老矿工家属农转非,盖起了家属楼,把一部分职工的家搬进了矿区,然后把腾出的空宿舍楼分给了新结婚的双职工,一间宿舍就是一个家,一层楼共用一个洗手间,每家的厨房用几块石棉瓦搭在走廊里,也没听说谁抱怨什么住得挤呀、不舒服呀,能在矿上有间那样的宿舍都很知足了,回想那当时的条件,我们现在住着宽敞的楼房是多么地幸福。
我幸运地赶上了矿上安排职工子女就业,培养技术工人的班车,1994年我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落陵矿灯房工作,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想起来觉得很心酸。四十多平方的矿灯房里挤满了矿灯充电架,当时的矿灯是酸性矿灯,每个大概有五斤重,还有一千叁百多个矿灯都挤在这个操作间里,窗户全被红漆刷上了,只留出两个手掌大的窗口收发矿灯,这可给我们新工人增加了难度,因为有需要借备用矿灯的人员要记下名字和单位,拿灯的小窗口只能露出他们的一张脸不好认人,每次我都要盘问他们几句,工作起来很费事,我便不解地问老师傅为什么只留这么小的窗口。老师傅笑起来:他们下井工的工作服很烂,有的甚至露出腿和屁股,灯房里都是女工,还有你们刚参加工作的晚辈们,窗口大了什么都能看见了不好意思。老师傅还特意教给我维护矿灯补加蒸馏水时一定要仔细,既不能多加,也不能少加,加少了矿灯在充电时容易发热,加多了里面原有的酸会溢出来烧坏工友的衣服,原来这也是衣服破料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落陵矿的地质条件不好,煤层薄,采煤工作面低,他们都是爬着、趴着在井下工作的,生产的煤是他们一铁锹一铁锹的攉出来的,裤子整天都在地下磨,怪不得他们的衣服这么破烂。记得父亲的工作服都是新补钉撂旧补钉,由于补钉太厚,每次母亲给父亲补工作服时每扎一针都很吃力。我们现在的工作条件比那时的条件好多了,工作服发放的也多了,也没见谁还穿着补钉撂寂钉的工作服了,该知足了。
也是在1994年,落陵矿的生产正处于鼎盛时期,年产原煤在50万吨左右,职工家属的生活也很富裕,但可采资源已面临枯竭,全矿职工家属已有四五千人,矿上的负担较重,我们的老矿长王彦伦同志没有在成绩面前陶醉,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为公司发展寻找出路,然后做出了小矿建大矿的决定,紧勒裤腰带,自筹资金,小矿建大矿,小牛拉大车,为了全矿干部职工长期的安居乐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正是领导们的正确决策使我们的矿工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是济矿集团大发展所带来的喜人成果。
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发展,我们每位矿工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大多数职工的子女也已安排在济矿集团各单位上班,但如今煤炭行业受国家经济调控影响,煤炭市场的低迷使我们公司的效益下滑,更有的矿出现了亏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听到个别同志抱怨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无法还贷款之类的话。试问:说这些有意义吗?牢骚能解决问题吗?为了应对危机集团各矿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抱怨只会消磨我们的斗志,降低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我们父辈们和领导给我们树立了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榜样,我们应以全部的精力和百倍的信心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将我们的成长过程与公司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那时我们的老落陵矿只是“孤身一人”,没有互相帮助的兄弟公司。更何况当时人多负担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进行了两次创业,现在我们的济矿集团是拥有十几家子弟公司的大公司,可以相互支援,抱团取暖,我们应该增加信心,在攻坚克难、渡危求进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公司共发展。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