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能工作特别爱工作、技术大拿、爱拼能拼、一线劳模……
潘兴喜:让党旗在千尺井下更鲜艳
“从昨天下午3点半下井到今天11点半上井,他已经连续工作20个小时没休息啦。”陪同采访的阳城煤矿采煤副总工程师张立志告诉记者,而潘兴喜则在一旁憨厚地笑笑,没有说话。
眼前这位40岁,略显瘦弱、不善言谈的汉子,在全省煤炭系统却几乎尽人皆知。熟悉他的人都说,“只要潘兴喜做的事都会做到最好!”十几年前,作为列兵的潘兴喜,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荣立叁等功;2010年,作为普通矿工的潘兴喜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关键时刻总是冲锋在前的潘兴喜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工友们说,是他让党旗在千尺井下更鲜艳。
任劳任怨的“拼命叁郎”
“拼命叁郎”,这是工友们送给潘兴喜的“外号”之一,因为他是个“特别能工作、特别爱工作的人”。
2004年,运河煤矿8303工作面进行回撤作业,因为涌水量大,一些大型设备陷在污泥中。如果规定时间内设备撤不走,封掉了煤层,就等于这100多万元的设备打了水漂。“那会儿是腊月数九,看现场条件如此艰苦,一些职工产生了畏难情绪,矿上领导根据实际也考虑是否放弃。就在这两难时刻,潘兴喜第一个带头跳进了齐腰深的泥水里,摸链子、挂葫芦干了起来,工友们见状也纷纷下水。这样每天一泡就是十几个钟头,经过40天的艰苦努力,终于按时完成回撤,一个螺丝钉都没有落下,他们抢回的不仅是设备,还给我们全矿竖起来一股‘精气神’。”说到这,张立志有些激动。
潘兴喜所带领的生产班多次刷新集团公司单班原煤生产记录,经他和他的工友生产的煤炭已达1500多万吨,其中2008年6月19日单班日产原煤5300多吨,让阳城煤电成为全省第一个日产过万吨的地方煤矿,至今还保持着这项纪录。
“部队这个大熔炉教会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得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爱拼、能拼。”潘兴喜把自己的这份干劲归功于曾经十年军旅生涯的历练,“在2000年脱下军装的那一刻,我暗下决心,这一辈子都要保持军人本色不变!”
懂技术会创新的“大拿”
“采煤也要讲技术的,不能做埋头蛮干的大老粗。如今都是现代化煤矿,用的都是大小功能都齐全的高科技设备,不学会这些就落伍了。何况对于煤矿来说,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而科学技术是可以保障生产安全的。”潘兴喜说。
潘兴喜深知:学好技术、练好基本功是成为一名合格煤矿工人的第一步,新时期的煤矿工人不仅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带着这种想法,潘兴喜上班时深入生产管理的每个环节,掌握好第一手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向技术人员
爱动脑子能创新是潘兴喜的另一大特点。在1301工作面回踩时,他发现采煤机牵引变压器保险接线是铜质压线鼻,在煤机剧烈振动时容易震断,既不安全,频繁更换也影响生产效率。于是在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和机电技术人员商讨,提出把铜质线鼻改造为导线线鼻。这小小的一变,每月可多开机10个小时,相当于多增加了一天的产量,细算下来,可是五六千吨的产量、480多万元的产值呢!十几年的工作中,潘兴喜的“小改小革”数不胜数,光为矿上节约材料费就达到几十万元。
“劳模就得在一线”
“我们都信任老潘,他说的话我们听,有他带着我们心里踏实!”综采工区工友冯尚桐对记者说。
潘兴喜能赢得领导和工友的信赖,源于他的公平和厚道。在工分、工作分配等敏感问题上,他向来不分远近亲疏,一碗水端平。现场管理不分人情活、不打人情分。每天班前会都把前一天扣分、加分和得分的情况上墙公开,使班务工作公正透明,大家心服口服。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潘兴喜深得工友的拥护和支持。在阳城煤矿第一次“双代会”代表选举时,综采工区到会38人,潘兴喜得了37票,唯一失去的一票是他自己那票。
自从获得全国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后,工友又送他一个外号——“潘劳模”。因长年高强度体力劳动,潘兴喜患了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矿里多次要给他调整岗位,却都被他拒绝:我是采煤工人,就应该在一线。即使体力活不行了,还可以贡献点采煤经验。如今,他每月还是下井二十多次。
在榜样的带动下,阳城煤电去年矿级管理人员没有休过1天班,并杜绝了重伤以上人身事故和重大非人身事故。同时,累计生产原煤200余万吨,发电11.42亿度,煤电综合销售收入17.17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37%,利税同比增长近5倍,利润同比增长近71倍。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